当前位置:
中国自然保护地政策解读(三)

中国自然保护地政策解读(三)

2022-06-16 16:19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近日采访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以一问一答的简明方式,推出一组自然保护地新政速览,以便公众快速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地的相关重大政策、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基本知识。

27.如何解决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资产权属不清的问题?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每个自然保护地作为独立的登记单元,清晰界定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面积和权属性质,逐步落实自然保护地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代行主体与权利内容,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实行协议管理

28.自然保护地建设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自然保护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加强野外保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促进自然保育、巡护和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配置管理队伍的技术装备,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

29.如何解决自然保护地原住民搬迁、水电开发、探矿采矿等历史遗留问题?

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评估,将保护价值低的建制城镇、村屯或人口密集区域、社区民生设施等调整出自然保护地范围。结合精准扶贫、生态扶贫,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应实施有序搬迁,对暂时不能搬迁的,可以设立过渡期,允许开展必要的、基本的生产活动,但不能再扩大发展。依法清理整治探矿采矿、水电开发、工业建设等项目,通过分类处置方式有序退出;根据历史沿革与保护需要,依法依规对自然保护地内的耕地实施退田还林还草还湖还湿。

30.自然保护地原住民的权益如何保护?

依法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原住居民权益,实现各产权主体共建保护地、共享资源收益。制定自然保护地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探索自然资源所有者参与特许经营收益分配机制。推行参与式社区管理,按照生态保护需求设立生态管护岗位并优先安排原住居民。

31.如何处置自然保护地内的集体所有土地及其附属资源?

对划入各类自然保护地内的集体所有土地及其附属资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通过租赁、置换、赎买、合作等方式维护产权人权益,实现多元化保护。

32.如何构建自然保护地全民共享机制?

在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扶持和规范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支持和传承传统文化及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健全自然保护地社会捐赠制度,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

33.自然保护地如何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一是建立监测体系。对自然保护地内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实施全面监控。二是加强评估考核。适时将评价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三是严格执法监督。对造成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受到损害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严肃追责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强化地方政府和管理机构的主体责任。

34.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怎样管控?

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自然公园原则上按一般控制区管理,限制人为活动。

35.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体系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

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力度。修改完善自然保护区条例,突出以国家公园保护为主要内容,推动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法,研究提出各类自然公园的相关管理规定。在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或修订前,自然保护地改革措施需要突破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后施行。

36.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的职责是什么?

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承担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特许经营管理、社会参与和科研宣教管理等职责。

37.自然保护地的当地政府应承担哪些职责?

当地政府应承担自然保护地内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防灾减灾、市场监管等职责。

38.自然保护地如何加强科技支撑和国际交流?

设立重大科研课题,对自然保护地关键领域和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科研平台和基地,促进成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强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支撑工作。自然保护地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活动可研究建立认证机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建设经验,积极参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承担并履行好与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为全球提供自然保护的中国方案。

39.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钱”从哪里来?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统筹包括中央基建投资在内的各级财政资金,保障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运行和管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结束后,结合试点情况完善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经费保障模式;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出资设立自然保护地基金,对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将自然保护地内的林木按规定纳入公益林管理,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商品林,地方可依法自主优先赎买;按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护成效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生态移民的补偿扶持投入。建立完善野生动物肇事损害赔偿制度和野生动物伤害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