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又名冰河,它是由积雪形成并能运动的冰体。在高纬和高山地区,当地面积雪永久不化时,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便可形成冰,当冰达到一定厚度时,在重力和自身的压力下便可运动,形成冰川。在冰川作用的外围地区,由于气候寒冷,而使大片土地多年冻结形成多年冻土和冻土有关的地貌。所以积雪、冰川和冻土作用构成了高纬和高山地区地貌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营力。雪变为冰有两个过程,即新雪变为粒雪,粒雪再变成冰川冰。
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多角形的雪花,由于昼夜温度的变化和压力作用,雪花边缘白天增温融化和升华,夜间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壳。当雪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粒雪继续增厚,产生更大的静压力,排出空气,重新结成致密、透明,呈微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具可塑性,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
按形态和规模的不同,可将冰川划分为以下类型:
山地冰川:亦称山岳冰川。这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区。这种冰川雪线高,面积不大。按形态和成因的不同,可分冰斗冰川、悬冰川、再生冰川和山谷冰川等类型。
大陆冰川:指在大陆气候条件下成冰过程以渗浸冻结成冰作用发育的冰川。它是发育在两极地区、面积最广、厚度巨大、不受下伏地形影响的冰流。其中自边缘向中心隆起、形成上凸形的冰川叫冰盾。如规模更大,表面起伏的大陆冰流称冰盖。南极冰盖的最大厚度可达4276米,面积约1265万平方千米。
高原冰川:是大陆冰川和山谷冰川的一种过渡类型。由于它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地上,所以叫高原冰川,又称冰帽。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约斯特达尔冰帽,长90千米,宽10~20千米。我国西部高原上的平顶冰川亦属此类型,只是规模较小。
山麓冰川:它形成于山区,因冰量大,经山谷达到山麓后继续向外漫流,有的可伸展到很远的地方,并覆盖了大片山前平原和洼地。大如阿拉斯加太平洋沿岸的马拉斯平冰川,它由12条冰川汇合而成,面积达2682平方千米。这种冰川可因气候条件的变化,或是退缩转化为山谷冰川,或是扩展成为大陆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