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建设历程

2022-11-19 08:51

张掖地质公园于2008年被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2013年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国家地质公园”。2014年,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2015年,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园揭碑。自2010年以来,我们根据《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的要求,在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具体指导帮助下,积极组建机构,按照地质公园建设理念,开展了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研究、科普知识宣传、旅游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一是成立了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建立了独立的地质公园网站,并积极开展地质公园科学研究。二是园区内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完成了地质公园的勘界工作,划定不同级别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分别按照不同级别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制订了保护措施;建成了集地质遗迹保护、公园地质景点及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类于一体的数据库,埋设公园边界及各级保护区边界界碑;制作公园位置图、景区游览图及景点解说牌,设置通行标示、环保警示等引导说明牌;委托中国地质大学拍摄《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宣传专题片》,编制了简明清晰、直观且符合出版要求的《地质公园科学导游指南》、《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规划了科考、科普旅行路线。三是科普宣传及旅游服务场馆设施建设完成,先后建设国家地质公园主碑1座,副碑4座;投入1.3亿元修建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集地质展览、科普研究、旅游推介、培训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质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的向游客展示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种类及形成过程、张掖范围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地学类科普知识;投入2.7亿元建成信息化游客接待中心及四个占地面积共14.5万平方米,可容纳近两千辆各类大小车辆的现代化智能停车场,通过电子系统可监测景区内实时游客人数及分布情况。四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至目前景区内部及周边共投入3亿元建设完成路网30公里,包括312国道线至彩色丘陵园区的快速通道13.8公里以及园区内景观大道8公里;铺设供排水管网、强弱电管网40多公里,实现了景区水、电、网络及通讯信号的全覆盖。五是服务体系日趋优化,景区周边旅游服务行业迅速发展,规划并建成了以摄影为主题,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元素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风情小镇——七彩小镇,又分别建设了河西民俗文化旅游村、河西民俗博览园、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等重点旅游项目22项,完成投资30亿元,提升了景区整体服务水平,延长了地质公园旅游产业链。六是经济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据统计,七彩丘陵园区所在的倪家营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增长幅度同比均超过12%,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近2万元,地质公园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张掖地质公园按照地质公园建立的宗旨,将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紧密结合,把地质公园建立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解决社区居民就业紧密结合,强调地质公园开发利用、地质研究和地学科普紧密结合,以开发促进保护,通过建设地质公园、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

  目前,公园的管理机构与职能部门设置、专业人才配备等体系逐渐完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不断为加强地质保育、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发展地质旅游事业做着积极的工作。张掖地质公园具有明确、统一的范围边界,经过对公园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标识解说系统、信息和环境教育、地质遗迹保护等方面的努力建设,已具备做好地质保育工作的条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张掖地质公园已完成地质遗迹、自然及人文资源的普查,正在积极实施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科学普及计划,并初步建成了地质公园数据库与监测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地质公园积极推进地质遗迹科学研究以及科普计划已经通过在现有的游客信息中心、地质博物馆、地质科普长廊、地质步道、科学研究基地等,在室内或野外对公众开展了地质科普教育,提高了公众对地质遗迹和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张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点类型多样,具备系统性、典型性、稀有性和优美性的特点;动植物资源景观与人文历史景观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地质公园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标识系统,更加方便游客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感受到人地关系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随着旅游业发展与宣传力度的加大,张掖地质公园的国内外知名度大大地提高。地质公园的发展带动了张掖市旅游业的发展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张掖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因此,政府和民众积极支持张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张掖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将会进一步带动张掖地区自然保育工作,促进地质公园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作为经济增长与自然保育并驾齐驱的良好典范。

  四、目前,张掖地质公园已和3个地质公园签订姊妹协议。在未来的建设中,张掖地质公园将继续依靠地质公园网络平台,促进整个网络的共同发展,共享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科普教育和地质旅游开发的经验,提高地质公园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