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 ,这一主题着重强调了在社会高速变迁的浪潮里,博物馆作为文化身份关键连接者、创新者与守护者,该如何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而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正是在这一时代命题下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的典型代表。
2012 年,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依据相关要求,建设地质公园博物馆等配套设施成为必然。于是在 2013 年,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破土动工,并于 2015 年正式投入使用。其设计遵循尊重环境、自然原生、写意丹霞的理念,主要围绕地貌成因与景观展示,设有序厅、解读丹霞展厅、地貌大观展厅、梦幻丹霞展厅及临时展厅。此时的博物馆,区域性与专业性突出,核心功能聚焦于展陈与科普,凭借丰富的内容与出色的科普工作,被评为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在当地科普领域崭露头角,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时代发展,单一的地质科普展示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2019 年,在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的契机下,博物馆迎来首次提升改造。此次改造中,展览内容进一步丰富,生态与人文元素的占比显著提升,新增的裕固族展厅尤为瞩目。裕固族作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原住民,有着独特的文化与历史。通过展示裕固族的传统习俗、服饰艺术、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博物馆实现了地质、自然与文化的有机统一,让游客在了解地质变迁的同时,也能深入感受当地的人文底蕴,从单纯的地质知识传播,转变为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综合性文化体验,大大拓宽了博物馆的文化承载边界。
步入 2023 年,在国家公园顶层设计理念的指引下,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再次踏上探索之路,积极推动提升改造工程,促使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与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基地“两馆合一” 项目落地。改造后的博物馆焕然一新,展陈内容愈发丰富,设施更加完善。新增的大量动植物标本和岩矿石标本,极大地丰富了展示素材,让游客能够直观感受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同时,运用大型图板展示、数字沙盘全息投影、VR/AR 沉浸式体验、生态场景模拟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从多个维度、多种视角展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貌景观,以及祁连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如今,博物馆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功能更加齐全,不仅吸引了众多地质爱好者,也成为广大市民与游客了解自然、学习知识、体验生态的热门打卡地,在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领域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面对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时代命题,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联合市自然资源局启动了新一轮探索。计划以张掖市自然资源科普为基底,增设昆虫标本与岩矿石标本展览,以祁连山生态系统中“微观却关键” 的昆虫世界与病虫害防治为切口,通过具象化的标本展陈与互动体验,让公众直观感知自然系统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专业议题转化为全民可参与、可感知的共同实践。